时间:2025-09-1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8月以来,A股市场情绪随数据波动起伏,各大板块轮动加速。而且港股市场始终有一大确定性板块持续走强,$港股创新药ETF鹏华(SZ159286)$跟踪的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已经上涨122%,今日盘中再度涨超1.5%,逼近年内新高。
中国创新药的“长牛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在全球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困境之际,港股创新药正强势进军全球医药市场的核心领域。
2022年科伦药业默沙东的93亿美元交易,打响恶劣中国创新药的出海第一枪。随后康方生物百利天恒三生制药等企业接连签下重磅BD(商务拓展)协议,但市场似乎没算清这笔账:这些产品大多还没进入商业化阶段。以PD-1/VEGF双抗为例,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首付款就达12.5亿美元,但未来峰值销售额的分成比例可能高达20%——这意味着单款产品就能撑起一家千亿市值公司,而当前估值连“未来现金流的零头”都没体现。
另外,全球药企的“买买买”模式远未饱和。2025年,默沙东、诺华等巨头面临超500亿美元专利悬崖,肿瘤、自免、代谢领域的管线缺口大得吓人。小核酸药物、口服GLP-1、EGFR-ADC等赛道上,MNC的出价一个比一个狠——康方生物的PD-1/VEGF二次BD、石药集团的EGFR-ADC、联邦制药的口服GLP-1……这些潜在交易的主角,很多都是港股上市公司。
估值低:港股通创新药指数PE约39.92倍,当前估值比历史上61.01%时间低,不到美股的一半。但看看它们的“朋友圈”——辉瑞、默沙东、诺华……这些全球Top10药企的背书,可比任何故事都靠谱。
小市值公司也能“逆袭”:和铂医药半年赚5.1亿人民币,康方生物年内涨幅超55%,这些案例说明:在港股,创新药公司不用靠“烧钱讲故事”也能活得很好。
大赛道大单品“扎堆”港股:从管线进度看,康方生物的PD-1/VEGF、石药集团的EGFR-ADC、中国生物制药的PDE3/4抑制剂……这些未来可能改写全球医药格局的产品,大多在港股上市。当BD落地时,港股的弹性会比A股更猛。
市场上的医药ETF五花八门,但港股创新药ETF鹏华(159286)有个“杀手锏”:它跟踪的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是唯一100%剔除CXO(医药外包服务)的纯创新药指数。
为什么强调“纯度”?因为CXO的业绩受全球医药研发周期影响,波动大且与创新药商业化逻辑不同。而159286的成分股全是“自己造药”的公司——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康方生物……这些企业既有自主研发能力,又能通过BD快速变现。今年以来,该指数涨幅超122.24%,跑赢所有港股和A股医药类指数,就是最好的证明。
政策在托底:国家医保局明确支持创新药,2025年医保谈判成功率超90%,降价幅度收窄至30%以内,商业化速度大幅提升。
技术在突破:ADC、双抗、CAR-T等领域,中国药企的研发成本仅为美国的1/3,临床试验周期缩短30%,加科思的KRAS抑制剂客观缓解率达77.7%,直接碾压国际竞品。
当市场还在纠结“创新药是不是风口过了”时,聪明的钱已经通过港股创新药ETF鹏华(159286)布局未来十年。这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由中国工程师红利驱动的医药产业技术革命。
医药关联个股:康方生物、中国生物制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石药集团、三生制药、翰森制药科伦博泰生物-B金斯瑞生物科技亚盛医药-B制药。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